新闻动态你的位置:kyapp.vip > 新闻动态 > 历时5个月,俄放行中欧班列,中国大使解释情况,有人故意使坏
历时5个月,俄放行中欧班列,中国大使解释情况,有人故意使坏

发布日期:2025-04-13 09:54    点击次数:154

  

3月10日,经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证实,此前被俄罗斯扣查的中欧班列问题已经得到解决,这件事情算是告一段落了。

不过细究整个事情的发展,却有很多不同寻常的地方。

?——【·扣货风波,官方解读·】——?

事件源头可追溯至2024年10月15日,俄罗斯政府通过1374号令,大幅扩充了禁止过境俄罗斯的货物清单。

几天后,中欧班列上的货物开始在俄罗斯各站点被系统性扣留检查。

在一月份的报道中,某公司在2024年10月下旬开始遭遇集装箱被扣留问题,截至2025年初,该公司已有70个集装箱受到影响。

这些被扣货物中,包括已错过销售季的圣诞商品,造成不可挽回的商业损失。

据物流行业内部统计,此次被扣查的集装箱总量超过1000个,被扣货物种类涵盖面极广。

尤为引人关注的是,不仅高敏感度的机械电子设备被查扣,就连普通民用服装如男士夹克也未能幸免,这一现象引发了对俄方检查标准的诸多质疑。

中欧班列运输的特性决定了这类延误的严重性,作为海运与空运之间的平衡选择,中欧班列主要承载对时效有较高要求的高附加值产品。

货物滞留数月不仅导致直接经济损失,更严重损害了物流企业的信誉和长期客户关系。

直到2025年3月10日,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在北京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才对此事作出首次官方回应。

张汉晖明确表示,俄罗斯扣查行为并非针对中国的单向行动,而是俄方在2022年俄乌冲突后采取的一系列安全措施的组成部分。

根据其解释,扣查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发现个别企业存在运输违规情况,特别是涉及可能用于战场的军民两用产品;

二是部分中方报关公司填写的报关单过于简化,仅填报大类,导致俄方无法准确判断集装箱内物品的具体性质。

张汉晖表示,经过双方深入沟通,汽车配件等产品已获豁免,问题产品已办理退货,其他货物也已获得放行。

他认为中欧班列被扣查问题"基本已获解决"。

不过虽然部分货物确实已获放行,但许多物流企业和货主已经蒙受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更为严重的是,这次事件已经动摇了市场对中欧班列稳定性的信心,导致部分客户转向替代运输方式,使中欧班列出现了自运营以来罕见的负增长态势。

中欧班列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标志性项目,自2011年开通以来日益成为连接亚欧大陆的关键物流动脉。

这一铁路网络从中国多个内陆城市出发,经满洲里、霍尔果斯等口岸出境,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最终抵达欧洲各大城市。

2023年,中欧班列年运输量达207万标箱,折合约100万个集装箱,展现了其在国际物流中的重要地位。

中欧班列的独特价值在于填补了传统海运与空运之间的市场空白。

相比海运,它减少了约三分之二的运输时间;相比空运,它则降低了约五分之四的成本。

这种时效与成本的平衡使其成为中高端制造业、电子产品和高附加值消费品的理想运输方式。

然而,俄乌冲突的爆发揭示了中欧班列的内在脆弱性。

作为途经多国的陆路运输网络,其稳定运行高度依赖沿线各国的政治环境和双边关系,任何地缘政治变化都可能对其造成直接冲击。

?——【·地缘政治冲突,改变游戏规则·】——?

俄乌冲突爆发后,国际物流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欧美对俄实施全方位制裁,包括限制特定货物的进出口和过境。

为应对制裁,俄罗斯于2022年3月9日发布313号令,列出禁止过境俄罗斯的产品清单,意在切断可能支援乌克兰的物资通道。

这一政策直接影响了中欧班列的运营模式和货物构成(这么一看欧美才是挑事的罪魁祸首啊)。

使用中欧班列的物流公司因此出现明显分化:欧美大型物流企业纷纷停止使用途经俄罗斯的原始线路;部分中资企业根据货物性质灵活选择路线;而主要经营中俄业务的企业则继续使用原线路。

国际物流巨头,纷纷转而开发了被称为"中间走廊"或"南通道"的替代路线。

这条线路从中国出发,经哈萨克斯坦、跨里海到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土耳其等国,完全绕开俄罗斯领土。

尽管这条线路在时效和成本方面不如原线路优越,但消除了俄罗斯带来的政治不确定性。

同时,俄罗斯被制裁导致其海运和空运受限,使原本通过这些渠道的中俄贸易部分转向中欧班列,改变了中欧班列的货物结构:中欧货物比例下降,中俄货物比例上升。

这种变化进一步增加了俄罗斯对中欧班列的安全关注度。

而2024年10月俄罗斯出台1374号令的直接导火索,是俄方在常规检查中发现有企业利用中欧班列从中国采购可能最终流向乌克兰的敏感物资。

据分析,部分波兰公司以民用名义从中国采购无人机组件、特种服装等物品,这些表面上的民用产品极有可能被转运至乌克兰用于军事目的。

考虑到2022年以来乌克兰无人机对俄军造成的重大损失,俄方对此类物资的警惕性空前提高。

1374号令显著扩大了禁止过境俄罗斯的货物范围,新增机械类、电子类用品及迷彩色衣物等。

特别是税则编号为84开头的机电产品成为重点检查对象,这与中国商务部2024年调整的无人机出口管制措施中的产品类别高度重合,凸显了两国在安全关切上的共同点。

这一现象反映了军民两用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的监管困境。

随着民用技术与军事应用的界限日益模糊,传统贸易监管框架难以有效应对新形势下的安全挑战。

普通商用无人机经简单改装即可用于战场侦察甚至攻击,普通电子元件可组装为精密制导系统,这些都大大增加了过境国的安全风险评估难度。

?——【·监管灰色地带,责任界定模糊·】——?

此次事件暴露的另一个深层次问题是国际贸易中的责任界定模糊性。

中国在俄乌冲突中采取中立立场,从法律上讲,中国企业向波兰公司销售迷彩服、军靴等产品并不违反中国法律。

这些产品何时、以何种方式转变用途,往往超出中国企业的控制范围。

然而,当这些货物途经俄罗斯时,就不可避免地触及俄方安全底线,而且国际物流环节冗长复杂,信息不对称问题普遍存在。

部分中方报关公司为简化流程,报关单只填写大类而非具体物品,这种在和平时期被默许的做法,在战争背景下成为诱发风险的因素。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外贸企业对国际物流链条的控制能力普遍不足。

许多企业习惯于将物流环节全权交由外国合作方处理,对货物在国际运输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政治风险缺乏足够认识,这在特殊时期极易导致被动局面。

俄方扣查行动虽在形式上显得突兀,但实质上反映了战时背景下一国对本土安全的正当关切。

任何国家在面临安全威胁时,都有权对过境货物实施更严格的检查,这是国家主权的自然延伸。

经过数月的外交沟通,中俄两国政府在2025年初就此问题展开了多轮谈判。

2025年1月9日中俄外交部会议后,部分集装箱获得放行,显示双方开始寻找平衡点。

从积极方面看,中俄两国最终通过外交渠道找到了解决方案,展现了双方关系的韧性和务实精神。

尽管过程曲折,但问题的最终解决表明,即使在高度复杂的国际环境下,理性协商仍是解决分歧的有效途径。

无论国际局势如何变化,维护物流通道畅通和贸易稳定始终符合各国共同利益。

不得不说,西方媒体的炒作角度还真是清奇,什么"无上限友谊"受挑战、俄罗斯"抢劫"中国货物等。

事实是扣押,环节出现问题,那就解决问题,理所应当,沟通是国际交往的桥梁,事情说开,误会解除,日后还是好相见。

只有强盗才会不讲逻辑,而西方那些人还正就是强盗出身,一心想着“使坏”。

参考资料:

新加坡联合早报



Powered by kyapp.vip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